返回旧版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新闻资讯  |  政策文件
关爱心灵  护航成长
心理健康辅导员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最新通知
最新通知

心理健康辅导员专业技能培训

(中级、高级)

推荐新闻
  
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作者:范琪 | 发布时间: 2022-01-19 | 1160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了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压力的激增。历次国内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国民的各类心理与精神障碍患病率呈上升态势;但各类心理与精神障碍患者求助于专业心理卫生诊疗机构的概率却不高,究其原因是国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受制于“不知患病”与“有病不治”两个现实因素。这导致民众无法正确认识和解释那些心理与精神障碍的症状,也影响了民众对必要心理健康服务的获取,最终妨碍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而对于“不知患病”与“有病不治”这两个现实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其归根结底是源于民众现有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心理健康素养起源于健康素养的研究,又被称为心理卫生素养,是指那些与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相关的知识、观念、能力和态度。个体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与其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可以帮助个体充分认识、预防和应对心理疾病。作为国民健康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心理健康素养还被认为是体现国家精神文明发展程度与国民健康水平的风向标。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其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加之青少年期也是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多发好发阶段,因此优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并以此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民众心理健康水平与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应有之义。

  心理健康素养主要包含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核心要素,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也表现在知识、能力和态度这三个方面。

  心理健康素养的知识要素主要涉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心理疾病的定义与治疗、心理调节、积极心理促进等。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程度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这意味着较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控程度能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程度。

  心理健康素养的能力要素主要包含心理疾病的识别、心态与情绪调节、心理健康相关信息的获取能力等。提高心理疾病的识别能力可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如果个体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会表现出相应的求助行为;如果家人和伙伴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及时准确地识别,同样也会促进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与干预处理。此外,情绪调节能力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中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能力之一。

  心理健康素养的态度要素主要包括对于心理疾病的防治态度、对于心理求助的态度、对于疾病的病耻感和“污名化”等。心理疾病的病耻感会降低患者的主动求治意愿和治疗依从性,这样不仅会加重自身疾病,还会影响到人际关系、职业、学业等各种社会适应功能,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因此,减少病耻感也就意味着病人的临床症状和社会功能都能得到有效的改善。求助态度与防治态度也会显著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因为正确的求助态度和防治态度能够有效解决求助者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惑,缓解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最终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关于前述的“不知患病”与“有病不治”,正是缺少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判断能力不足,导致青少年无法利用必要的心理健康资源及时有效地求助,最终增加了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

  倡导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最终目的是优化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素养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第一,较高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能够提升个体预防和鉴别心理疾病的能力。第二,低水平的心理健康素养会妨碍个体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及时性与有效性。第三,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不足会增加个体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不难发现,这三种提升心理健康状况的途径最终都指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在现实生活中,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在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案。

  可以通过媒体、网络平台等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与技术手段,宣传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改变其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以及对心理疾病患者的刻板印象,提高对心理疾病的正确认知程度。例如,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或者名人访谈等宣讲活动,打造心理健康素养宣教平台;也可以借助短视频、动画等更为活泼的形式进行信息精准投放,提升青少年对心理疾病的知晓率与识别率;亦可举办主题校园活动,让青少年了解健康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家人、同伴和朋友,因此可以从这几类关系群体出发,针对性地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例如,通过提升父母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或者加强父母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活动中的参与度,来提升整个家庭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而对于那些已经患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则可以对其同伴、朋友以及家人予以特定干预辅导,来为患病个体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性帮助。这也就意味着,当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后,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心理健康需求,同时能及时采取有效手段,进行个人心理自助或者帮助他人。

  教育主管部门应将国民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纳入教育改革和宏观教育政策制定之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并以指导性的方式吸引全体学生参与;以社区或学校为单位,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室或者数据库,定期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的问卷与量表测查,及时过滤发现高危个体并进行干预疏导;各级各类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素养课程,系统性地丰富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比如,将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融入现有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中,在授课过程中促进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共同提升。

  总体来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是一项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不仅涵盖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领域,而且涉及社会治理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执行过程中,宏观生态学的视角必不可少。要有效联通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这三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成要素,联合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的共同力量,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服务宗旨,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南京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