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工作者,听身边同行说班上个别孩子轻则孤僻内向,重则狂躁不安。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哪些困难?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湖南永州市东安县政协妇联界委员来到东安县城部分学校开展调研。
家长不配合,心理教师有心无力
新建的明德学校是县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之一,不仅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心理辅导功能室也是设施齐全。
在参观心理沙盘室时,心理老师陈甜正在整理孩子们刚玩过的沙盘。当笔者问起工作中的事,她不禁叹息:“我们老师辛苦不算啥,关键是家长不认同、不配合,让我们有种无力感。”她拿起一本问题儿童台账,指着一个名字说:“这个娃叫轩轩,不到一岁父母就离异了,一直跟着奶奶生活。孩子有自闭症,但父母都不重视孩子的问题,还认为老师小题大做。尽管我们多次家访,但是和老人沟通困难达不到预期效果。”
像轩轩这种来自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儿童,在明德学校还有不少。全校学生1300余人,留守儿童占到了90%以上,有明显自闭、抑郁、狂躁等心理问题的孩子就有14人。而在县城二小,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据二小校长介绍,学校有学生3000余人,其中留守、单亲、贫困、进城务工、学困生、问题生“六类人员”学生达654人。
咨询无门、费用高昂难题亟待破解
“我知道俺孙子这习惯不好,但我这么大年纪了,怎么带他去省里大医院看病?”在另一所学校的保安室,我们和一位老人聊起了她的孙子。才上一年级的孩子经常拿别人东西,老师一说他,他就玩失踪,班里的孩子也都不愿意跟他玩。“孩子爸妈也很着急,可是都远在国外,因为疫情回不来。老师建议我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可县城又没有咨询的地方。没办法,我只好来学校守着,让他一下课就到我这来,这样就没机会拿别人东西了。”老人说到这里,满脸无奈。
在小县城,心理类疾病不仅咨询无门,而且治疗费用高昂,让一些经济困难家庭望而却步,耽误了治疗时间。
座谈会上,一位班主任老师讲了一个案例:班上有个孩子有狂躁症,病情严重时会攻击其他同学。父亲带他去省里看心理医生,咨询费每小时达数百元,后期治疗费用更贵。虽然学校为其发起了捐款,但还是无法负担这笔费用。最后家长只能放弃治疗,由奶奶到校陪读。
目前,尽管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受到全社会关注,但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构建方面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公益性咨询服务机构少、心理治疗费用无法纳入医保等问题,仍亟待解决和完善。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携手,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在崇德学校,笔者见到了年轻的欧老师,她之前在一家成人心理咨询室工作,实践经验丰富。她向我们展示了装满信的“知心信箱”:“每天都有孩子给我这个‘知心姐姐’写信,我有时还真忙不过来呢!”她的笑容告诉我们,她很享受被孩子信任的快乐。
该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超过3600人,其中初中生2559人,小学生1063人。欧老师是唯一一个专职的心理健康老师,由于师资不足,只能在初中部开设心理健康课。
“曾经有名自残过的学生在信中告诉我,只要他没考好或是做错事,父亲就对他非打即骂,身上总是伤痕累累。”欧老师说,很多孩子之所以有过激行为,根源大都在于缺乏家庭的关爱。所以,除了学校和老师的关心,孩子们最需要的还是父母的关注。
学校的王校长也表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较强,普通教师根本不能胜任。如果按照上级要求,按1∶1000比例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很多学校都无法达标。据了解,2021年东安县仅招到了4名心理专职教师。另外,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心理健康教材编排也存在一些不足,全县各年级共用一本教材,没有体现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差异性和侧重点。
调研结束后,回顾一天的见闻,回想着老师们和那位老人无奈又焦灼的眼神,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又迫在眉睫,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携手,才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廖胜兰系湖南永州市东安县政协提案联络委员会主任,谭利梅系东安县政协委员、东安县舜德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