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新闻资讯  |  政策文件
关爱心灵  护航成长
心理健康辅导员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最新通知
最新通知

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

专业技能培训


推荐新闻
  
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处理和防范
来源:中国江苏网 | 作者:周琦 | 发布时间: 2022-04-20 | 2880 次浏览 | 分享到:

大一新生进入全新的大学生活学习环境中,能否平稳度过适应期,对其整个大学生涯具有重要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未来发展。因此,帮助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实现角色转换非常重要。而在新生出现的各种适应性问题中,不管是学习、生活还是人际交往,都与心理健康密不可分。尤其是当前新生一般都处于2000后出生的年龄段,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其人格特征、认知水平、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社交成熟度等因素也各不相同,再加上普遍面临着学习、生活、人际、情感等各种现实问题,都给新生带来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压力,严重的甚至诱发心理危机。

因此,本文由真实的工作案例出发,从个体到一般,探究问题原因,提出应对策略,为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信息描述

小倩,女,19岁,大一新生,单亲家庭长大,性格内向,表现不突出,经常独来独往。11月份的某一天,小倩在微信上给老师留言,说自己很痛苦,想要退学。

收到小倩的微信后,老师立即与她进行了面对面的谈话,深入了解情况。通过了解得知,小倩是母亲一个人把她抚养长大,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从小很节俭,但是成绩一直很好。进入大学后,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得优秀,让大家注意到自己。于是报名竞选班委,结果票数很低,没有竞选成功,顿时失去了信心,感觉到自己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非常自卑。而且,她渐渐发现以前的生活方式完全不适合大学生活。她尝试融入到班集体中,却找不到合适的方式;也不能很好处理和宿舍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同学之间缺乏交流;怕同学瞧不起自己,没有参加社团等学生组织,一直以来也没有要好的朋友;晚上经常失眠,白天上课无法集中精神;自己经常莫名地感到悲伤,有时候又很烦躁,情绪非常容易激动。最近有一门课程结课,班里同学只有她一人考试不及格,她更加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出现了自暴自弃的现象,想要退学。

因素分析

纵览该案例,有几个关键的信息:

1. 大一新生入校后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出现了心理适应不良的现象;

2. 单亲家庭的特殊成长环境及家庭经济状况造成的自卑心理;

3. 该生有尝试改变自己的意愿和行动;

4. 该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

我们发现,由于校园环境、教学模式、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客观环境的变化,部分新生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不良现象。本案例中,还有原生家庭的特殊因素,给学生带来的一些心理上的影响,加剧了学生的心理问题。想要正确处理此案例,必须要明白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一个孤立的自我封闭的体系,也不仅仅与学校教育发生纵向联系,而是与社会、家庭等有着纵横交错的复杂联系的开放系统。

因此,本案例的解决思路是把握问题发展轻重缓急的各种要素,用好快思维和慢思维。

首先是用好快思维。要着眼当下,先解决小倩个人产生的自卑、人际交往、不合理情绪等问题,处理好小倩因心理适应不良产生的心理问题,采取合理方式及时帮助小倩解决学业困难等实际问题。

其次是用好慢思维。要面向长远,做好大一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坚持科学性和实效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主导性和主体性、发展性和预防性相结合,兼顾个别与一般,当下与长远,实现心理工作的全方位覆盖、有效性应对与深层次反思。

处理流程

(一) 师生通力协作,全面掌握信息

首先通过宿舍成员、任课教师、班级干部、心理委员等与小倩有密切接触的群体,了解小倩的详细情况,确保掌握第一手资料。其次,查看小倩的新生心理普查结果,掌握普查中的一些信息,有助于接下来与小倩深入谈话。再次,私下安排同宿舍学生及时关注小倩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行为及时联系老师。

(二) 进行单独约谈,初步判断情况

联系小倩,与其进行深入的谈话,详细了解小倩的痛苦困惑,在倾听、共情等谈话技术的辅助下,初步判别小倩的心理状况。要及时给予安抚,稳定小倩的情绪,让她感到自己并不孤单,是有人关心她的。经过几次谈话,初步断定小倩属于发展性的心理状况,此时,需要教会小倩正确认识自我,正确看待困难,传授人际交往中的技巧,以及宣泄、移情等压力缓解调试的基本方法。

(三) 运用情绪疗法,化解不合理情绪

通过了解发现,让小倩产生休学的直接原因是考试不及格,运用ABC理论,让小倩明白,一次考试不及格并不代表自己一无是处,不要以偏概全。帮助小倩意识到自己身上的优点,解决小倩因考试不及格而产生的过分概括化的不合理情绪。同时,通过了解发现小倩字写得特别好,鼓励她参加学校的书法社团。当时恰逢学校廉洁文化活动月,帮助小倩买来纸和笔,鼓励她参加廉洁书法比赛,提升其自信心,让她明白自己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点。通过和其他同学了解得知,之所以大家在班干部竞选中没有选她并不是她做得不好,主要原因是她平时和同学的接触不多,互相了解不够。因此,作为老师要肯定小倩积极参加班干部竞选的行为,同时帮助她一起分析落选的原因,鼓励她主动和班级同学交往,多表现,展现自己。

(四) 深入分析研究,采取有效举措

通过对小倩存在的人际交往障碍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产生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存在认知偏差。错误的认知会导致情感、意志的消极,因此要和小倩一起认真探讨一下大学生的特点和人际关系的意义,进行具体有针对性的分析,明确指出她在这方面存在的失当之处,让她明白人际交往和家庭环境、经济水平之间不是划等号的。列举以前学长学姐的例子,让她不必因为自己家庭的因素而害怕与别人交往,不要为此而自卑。二是存在交往能力缺陷。小倩因为本人性格和家庭生活原因,不善于与人交流,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因此运用行为疗法,加强实际训练。让她明白人际交往能力是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得到提高,关键是要有信心,克服自卑。和她一起探讨人际交往应该把握的四条原则(尊重、互动、坦诚、宽容),传授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如善解人意、体贴关心、乐于助人、克制忍让、顾全大局、不卑不亢、礼貌待人等。让她细心观察周围同学们的处事方法,鼓励她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和热情开朗的同学交往并深入交一个朋友。

(五) 及时联系家长,实现家校联动

小倩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产生的,与原生家庭密不可分,主动联系她的母亲,详细了解小倩的家庭情况及成长环境,同时告知小倩母亲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希望小倩的母亲能安抚小倩,不给小倩太多的压力,平时多和小倩沟通。小倩母亲表示不希望小倩退学,希望能顺利完成学业并找到理想的工作,她表示会尽全力支持学校的工作。

(六) 聚集多方力量,实现全员育人

首先,联系考试挂科这门课的任课教师,请其帮助小倩一起分析考试不及格的原因,能够有针对性的帮助小倩进行学习,提升她学习上的自信心;其次,在经得小倩允许的前提下,请班级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与小倩形成一帮一互助组,平时有问题可以互相讨论,不仅可以让小倩增加与同学们的交流机会,也进一步解决小倩学业困难的问题;再次,推荐小倩面试勤工助学岗位,不仅可以锻炼小倩社交能力同时还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

(七) 持续跟踪关注,树立闭环思维

我们需要对小倩进行持续关注,因为小倩存在长期失眠、烦躁、易激动等症状,虽然经过心理辅导员的初步断定目前属于发展性心理状况,但是也存在发展为障碍性心理状况的可能。因此,帮助小倩联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请中心老师开展预评估和专业性帮扶,鼓励小倩参加心理中心的团体辅导和拓展活动。

(八) 全面摸底排查,做好分类指导

首先,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及校园各大宣传平台,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举办心理班会、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周、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同时邀请专家做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解析心理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其次,认真查看每位新生的心理普查结果,借助于专业测评系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科学预判。再次,发挥好心理委员、学生信息员的作用,做好信息全面摸排,发挥学生正向引导力量,争取凝聚最大化的教育合力。如果在学生群体中存在行为异常的学生,及时告知心理辅导员,同时心理辅导员联动学校心理中心,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网络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等方式,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教育建议

通过本案例,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助人与自助功能,要充分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对于心理辅导员来说,要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一) 全面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方案

本案例中,小倩的心理问题不是突然出现的,而在前期过程中,同学没有反馈,老师也没有察觉。这充分暴露了工作机制的不健全。因此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家庭五级联动工作机制,完善信息反馈渠道。同时要加强心理委员、安全信息员、宿舍长、班委的培训,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左膀右臂作用。

(二) 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好大一新生适应性教育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不再是孤立的个案问题,而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心理状况都处在“灰色地带”,一旦疏忽,就很有可能陷入“黑色地带”。因此,要从源头上把好关。尤其在新生刚入校的时候,做好适应性教育至关重要。一方面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要引导新生认识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状态,一旦出现不适应要及时寻求帮助;另一方面,要扎实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工作,将潜在、一般、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关注和谈话,分配建档,及时有效的提供帮扶,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研判、早干预、早治疗。

(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把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实际问题相结合

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可以划分为发展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两大类,发展性心理问题关键在引导,重点在关注,需要心理辅导员和学校心理中心老师进行疏导和帮扶;而障碍性心理问题关键在早知、重点在治疗,此时需要转介到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进行治疗。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处理方式并不一样,要做到分层分类思考问题,“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除此以外,对于小倩这样的学生而言,既要解决心理问题,还要关注其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等加速心理问题催化的现实问题。因此,在解决小倩心理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帮助她在学习上改变固有的学习模式,化被动为主动;在生活上学会自理自立;在人际关系上尝试主动融入陌生的社交环境。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辅导员要处理好类似案例,关键是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要以点思面,做好普及教育和个别关注,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在解决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案例点评

所选案例具有代表性,案例分析结构完整,逻辑清晰,事实清楚,规范性良好。本案例反映的是典型的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案例中的小倩是一名大一新生,性格内向,单亲家庭的特殊成长环境及家庭经济状况使其产生自卑心理,再加上人际关系不畅、睡眠质量不佳、情绪变化无常等原因,最终引发心理危机。针对这一情况,作者帮助小倩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正确认知自我,同时传授人际交往技巧,通过班干、任课教师、家长形成多方合力,帮助小倩解决心理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作者从个体到一般,探究问题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