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10日)是全国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主题为“营造良好环境,共助心理健康”。专家呼吁:关注青少年和产后女性的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治疗的认识误区。
统计显示,我国6-16岁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7.5%。儿童和青少年期是人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
南京市脑科医院心理科主任李箕君介绍,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而言,家庭环境是使其陷入抑郁的首要因素。大约六成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与此同时,学业压力以及过高期待都对青少年形成了巨大的压力。青少年由于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所以他们容易感受到压力会焦虑抑郁,容易导致学习方面遇到一些困难,更容易加剧家庭和学校的负面反应,还有网络依赖、网络成瘾的问题。统计显示,有一半的抑郁症学生患者会通过朋友倾诉、父母沟通或其他渠道进行求助,但仍有接近一半的学生没有寻求任何帮助。
此外,从性别视角出发,女性更容易被抑郁症“找上门”,约为男性患病率的2倍。相比男性,女性通常面临着更复杂的心理问题。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介绍,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大约四成左右的女性在患上产后抑郁时被家人漠视,部分家属对女性产后抑郁的认知仍然停留在“矫情”层面,她们抑郁发作常伴随着“无助”“孤独”“烦躁”等不良情绪。袁勇贵说,产妇生产以后情绪问题表现出性格大变,容易与老公父母发生矛盾,发脾气,哭泣。家长可能认为她故意找茬,实际上我们要早期去识别,要积极地去干预。
据一项数据统计显示,疫情防控期间,普通人群报告中度至重度抑郁症状和中读至重度焦虑症状的比例分别为16.5%和28.8%,医护人员抑郁和焦虑的检出率高达50.7%和44.7%,远高于普通人群抑郁症和焦虑障碍的12个月患病率。
江苏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李勇主任医师表示,近年来,在临床中经常遇到因为“疫情焦虑”而前来就诊的患者。危机干预和创伤后的干预尤为重要,当出现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或出现离奇怪异言谈、想法和行为,自身社会功能异常,影响到了他人工作生活的现象时,这个时候就要注意可能出现异常心理了。李勇表示,在生物层面,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心理层面要进行心理行为管理;在社会层面要预防患者产生应激反应。综合治疗需要团队合作,个人精力是有限的,只有发挥团队的功能,才能真正帮助到患者。
当前抑郁症患者治疗中存在诸多痛点。“费用高”是阻挡患者长期接受心理治疗的“拦路虎”。很多父母由于对精神类药物有误解,担心吃药有副作用,不能及时干预和治疗也成为加剧病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