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从情绪困扰到严重心理危机,种种案例时常见诸报道,而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往往缺乏有效应对手段。为此,山东省已着手构建覆盖全省的“守护成长”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计划于今年6月实现“一市一总站、一县一分站、一乡镇一站点”全覆盖,并在2027年底前深化服务功能。菏泽市作为首批试点,已率先完成市级总站及21个县区、学校分站的布局,并依托高校力量组建专业团队,推动心理健康课程研发、监测预警和干预处置等工作。
此举措意在搭建完整的支持体系,让心理健康服务真正进入校园,使问题的发现、干预、转介形成闭环,而非仅依赖个别学校的零星探索。这种系统化的推进是心理健康服务走向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一步。
然而,建设服务站并不只是一个空间的设立、一块牌子的上墙。真正的挑战在于服务站如何从形式上的“有”走向实质性的“用”。如果说市级、县级的心理健康服务站可以依托高校、医院的专业资源相对顺利推进,那么乡镇一级的服务站如何真正运转起来,才是考验这一体系成效的关键。
乡镇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基础较为薄弱,这是客观现实。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不足,部分学校只能依赖兼职教师临时承担心理咨询工作;心理测评、干预手段有限,面对复杂的心理问题基层教师往往力不从心。更现实的困难是,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具有隐蔽性,学生未必会主动求助,教师未必能及时察觉,而家长在面对孩子心理问题时往往存在观念滞后、行动迟缓的情况。设立服务站的意义在于让心理支持变得可及、可用,而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场所、制定一套制度。
让服务站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人。山东的方案提出要组建专家、教师、志愿者和基层人员四支队伍,这是务实的做法,更关键的是如何让乡镇学校的教师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培训几次教师、配备几套测评工具,重要的是形成长效机制,让教师能够获得持续的专业支持,真正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道关口”。
心理健康服务不能只在危机发生后才被想起,而应成为日常教育的一部分。从这一点来看,服务站的设立不能只承担“救火”功能,还应成为推动心理健康预防性干预的枢纽。比如,心理健康课程如何融入日常教学?学生心理状态的日常观察如何与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工作结合?家庭如何成为心理支持的一部分,而不是在问题发生后才被动介入?这些都需要有更细化、可执行的路径。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心理健康服务的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全国范围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摸索阶段,山东的尝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让心理健康服务站真正成为学生的心理支持体系,而不仅是统计数字上的服务站增设,还需要更扎实的推进——不仅建得起来,更要用得起来,最终成为学生可依靠的存在。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滨湖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3月19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