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新闻资讯  |  政策文件
关爱心灵  护航成长
心理健康辅导员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最新通知
最新通知

心理健康辅导员专业技能培训

(中级、高级)

推荐新闻
  
心理咨询教给我的那些事儿
来源:网络 | 作者:心理健康辅导员 | 发布时间: 2021-08-11 | 1251 次浏览 | 分享到:

到现在我还记得第一次“被迫”去做咨询的那天。说是被迫,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心理咨询是我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会的自己把一切都搞得很糟,阴晴不定的负面情绪让朋友们尴尬得无力承接,所有的家人都在对我施加压力甚至在背地里指责谩骂似乎我罪大恶极,身体状况每日俱下心电图屡次检查异常医生开了急救的药让我随身携带,全面崩盘时沿着马路暴走直到体力虚脱被民警扶进值班房。每天都想到死,哭都哭不出来。

让我真正没动死的念头的,是病危的外婆,我想陪着她,多一些时间陪着她。当时在阴沟里看不到亮光,日子按分钟来捱。现在回头看:

靠,那他妈是一段什么时光。

所以在快溺死了的时候,我鬼使神差地展开了自救。我给之前朋友推荐过的一家心理咨询机构打了预约电话,我非常冷静地跟前台接待说,我觉得我得了抑郁症,我需要看心理医生,也许我还需要一些药,立刻,马上,我希望能约在今晚。说完眼泪就哗啦啦啦地流成河。巧的是,当晚正好有一位咨询师有空,于是下午5点打电话的我成功约到了晚上7点的咨询。现在想想,如果不是立刻马上能够约到咨询师,第二天自己也不一定还会坚持求助心理咨询。

2个小时之后,我坐在了咨询室里的沙发上。

感谢咨询师,也感谢自己,把这段黑暗的路咬碎牙合着血终于走到有亮光的地方。所以才能把碎成渣的自己重新粘好,有力气回想这段估计会成为人生转折点的经历,有些所得所感,很想写出来和大家分享。当然了,比起宇宙第一牛逼的程浩,这些破事看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笨人才吃一堑长一智,聪明人看别人吃就好。我笨所以我摔跟头,写出来,也算给自己一个交代,画一分号,这么贵的咨询费也不白花。从此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一、情绪和理智到底谁能解决问题

在至少前4次咨询里,无论在咨询室外情绪多么跌宕起伏,一面对咨询师,我立刻进入努力思考冷静分析的理性派角色。咨询师问,为什么你不把一些情绪带到咨询室里来?我回答,因为那些情绪过去了,而且,为什么要一直被它们影响?

直到有一次咨询结束,咨询师欲言又止之下对我说,我真的不知道该和你说什么了,你看的太清楚,想得太明白,但正是这样对你不好,你应当学会少用理智思考,用心去感受情绪。

当时我就愣住了。

前几次咨询我都觉得受益匪浅,因为每次咨询结束咨询师都会在最后提出一个问题,我需要花上好几天的时间,才能想明白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想得脑仁都疼,但却有种迎战的受虐快感。

在下一次咨询时,我扮演能给老师完美答案的好学生,抛出我的思考成果,等待奖励。让我失望的是,咨询师并没有完全认同我的完美答案,最重要的是,我也并没有因为用理智思考出完美答案而变得更轻松。

咨询师对我说不知道该对我说什么,也是最让我受挫的时候。我一直认为:做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借助咨询师的专业技能,找到问题症结所在。这个目的,是通过咨询师提出很多可能性、我对这些可能性进行处理对照看是否对症来达成的。

100种可能性,总有一种对症吧,找到它,我就能解决困扰我的问题。我就这样像一个勤奋做题的高中女生,把咨询这件事当成做解方程式,未知数很多,不停试,总会试出一个正确答案。

所以我愣在了当场,不知道该说什么,我一直以来奉为真理的问题处理方式,现在居然被告知,不对?用理智不对?难道要信任情绪吗?你这是告诉我冷静不能处理问题,要撒泼才能解决问题吗?这件事对我冲击太大,离开咨询室之后半天回不过神来。

我误会了理智和情绪的关系,高估了理智的力量,也低估了情绪的合理性。

我认同哭是合理发泄,恐惧是人之常情,情绪在出现之初是合理的,但持续就是不合理的。长时间被某种情绪控制、冲昏头脑,是懦弱和逃避的表现。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尽快平息情绪,冷静下来,分析情况,得出解决方案,并立刻执行。

然而,所有的情绪都没有错,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重点的重点,不在于如何尽快平息情绪,而在弄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

前面说,比起宇宙第一牛逼的程浩,这些破事看起来根本不算什么。有些事看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吗?并且,真的是“看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吗?

错了,都弄错了。“看起来根本不算什么”背后的逻辑,是这些情绪,都是狗屎屁,没有价值,除了矫情招人烦之外,没有任何价值,无异于任何问题的解决。当我说这“看起来根本不算什么”时,我在试图劝服自己,别被这些情绪影响,快,跳出来,别对它们示弱。

与情绪对抗,其实才最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越努力运用理智的力量去平息情绪,就会被情绪反击的越惨。

平息情绪的唯一方式,就是直面它,接纳它。

所以,如果面对一个哭泣的人,让她停止哭泣的方法不是怒吼再他妈哭我打你啊,也不是不停说乖啊别哭了别哭了啊,任何试图让她中断哭泣的主动行为,都不可能真正实现目的。唯一并且能真正让对方舒服的方式,就是安静地陪着她,接纳她的情绪,不带任何判断和评价。

在处理人心的问题上,理智彻底输给了情绪。

内耗是一件损人十分自残一万的亏本事

自从被咨询师“打击”之后,我认真反思了很多,开始学着对自己和他人,当然尤其是对自己宽容。

李松蔚在知乎里一个回复写过这样一件事,“08年四川地震,我在灾区邂逅了一位欧洲人道组织过来的专家。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对这个话题有兴趣,问她:「像您这样做了很多年心理咨询的人看来,是不是一切邪恶都可以理解?」当时这位老太太思考了一会儿,回答说,「一切」这个词,她不敢说,但要说「绝大多数」,是可以的。然后她伸出一根手指,说:她做了三十多年心理咨询,真正邪恶的灵魂,她只见过一个而已。这个人,也是个罪犯。”

日常生活里,谈不上理解邪恶,但基本没有什么是不可理喻的。再不能理解的事情,背后都有你不知道的原因。这个女生暴躁爱骂人动不动就提分手,那个男生总是害怕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以为这样就不会伤人,种种种种。我们大可以毒舌吐槽,或站在道德制高点妄加评判。但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如何表现,都没错,这样那样的表现,无论是刻意或无意,都没错,所见及合理,必然有导致其所以然的原因。

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我们也应当知道,不喜欢自己或别人的某些方面,不是“不要再这样了”,或“我发誓再也不这样了”就能解决的,前面说过了,任何对抗式的主动努力,都将是徒劳。这里的对抗,除了激烈对抗之外,回避也是对抗的一种表现形式。

你对着打着死结的铃铛发脾气,有用吗?不还得接受就是有个死结这个事实,然后去找到为什么打了个死结,这个死结是个什么结构,才能解开吗。

人的生命能量有限。花费太多的精力在一些事上,自然不再有能力顾及另一些事。内在的纠结往往比外在的牵绊更消耗能量,做自己喜欢的事十件百件都不嫌多只恨分身乏术时间不够,而心中郁结只需一个便足以把人变成电池空槽的玩偶。我不知道鼓起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心结是那么难,丝毫不像拆撕快递包装,无论包装的多么严实都能在最短时间里干净利落脆地剥囊取物。

有一回,我瘫软在咨询室的沙发上,咨询师说,你把太多的精力内耗在心里的某个情结上。我急着追问,什么情结?咨询师说那我不能说,你得自己发现才能有收获。靠,又卖关子,又抛出问题让我用理智找到答案吗。

分享我的私人内心情结没有意义,重要的是知道,内心的某些情结会严重牵制一个人的精力,成为自己给自己设置的绊脚石,不得轻松。

以前我很羡慕那些厉害的女生,勇往直前做自己喜欢的事,永远有用不完的精力,仿佛会发光,正能量爆棚。现在我知道了,能够有这样的生命状态的人,赢在了起跑线上,他们往往拥有宽容有爱的成长环境,人格完整,自我清晰。

你有自在的情结而不自知,光顾着和自己作战了,精疲力竭怎么有力气去看更广的世界?怎么争取你想要的生活?

二、Peopleneverchange?No.

那怎么办,输在起跑线上,就一直输了吗?

每个人人生要完成的功课不一样,老天给了你独特版本的剧本,也没什么好抱怨。

对抗没有意义,放弃任何对抗或征服的想法或努力吧,喔,也不要自暴自弃,说什么Peopleneverchange看似很有道理的话,你离参破人生,还早着呢。

Peoplejustdon’twannafacethereality。欺软怕硬,寻找捷径,人就是那么功利。

我有很多不愿面对的问题,打包放在心里的角落藏得好好的,如果不是心理咨询,大概一辈子都不会碰,就算哪天被绊了一跤,反正也不会摔死,才不会太在意,为什么要费那个劲,还花那么多钱。

把陈年旧事都翻出来在阳光下抖,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残忍的事,对我而言,难受程度丝毫不亚于咨询之前快要溺死的痛苦。但就像最害怕看牙医的我躺在拔牙椅子上一样,麻药都打了,一闭眼,索性就让医生拔掉坏牙落个干净痛快吧。麻药劲过了会疼得失眠,但伤口总有愈合的一天,让坏牙扎在原地,它不会致命,却足以搅得你你烦恼不痛快。

所以我非常理解总徘徊在看不看心理咨询门外的人,还有看了一两次就无法继续坚持下去的人,我们自欺欺人的功力实在超出想象,美化粉饰的能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看起来好像也没那么糟”,“嗯等过去了就没事啦”,“不管它慢慢就会好的”。

但当不愉快的情况一次次出现,选择视而不见、自欺欺人,还是做好剖开痛苦的准备带着好奇弄明白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都是你的选择。一次次陷入泥潭弄脏鞋子的时候,也没什么好抱怨的,也不值得可怜。都是你愿意,谁让你选择视而不见,而不是面对现实。

你是选择在牙疼的时候吃止疼药,或忍过去,还是选择去看医生?

三、没有界限的拖累症患者

咨询的最后阶段,遇到了一本书,叫《LOVEISACHOICE》,中译版出的很早,在X宝才买得到。这是美国一家很有名的心理咨询诊所创始人写的书,美国人就是实用主义,大量的案例事实,比起中国出版界大部分写成心灵鸡汤的心理学书,好太多。

这本书在一开始给出这样一个自我测试。

你是这样的人吗?

——想替别人扛责任,包括别人的感觉、想法、行动、选择、需求、幸福与人生目标

——当别人有问题时,会莫名其妙地感到焦虑与负疚

——为了取悦别人而作践自己

——在给予时,心中才觉得舒坦

——常会寻觅需要你的人,在他们那里,你才觉得自己有价值

……

书里说,如果有以上特征,你就是一名拖累症患者。

这本书对拖累症有大量实证性的描述,但总结起来,拖累症患者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界限。

不幸的是,我是一名符合条件的拖累症患者。反射弧长,常常不会第一时间生气掀桌,等反应过来不对该生气时,早就过了那个时候;重视别人的感受甚至超过自己的感受,尤其是父母,害怕让他们失望;不会拒绝,或不能直接表达不愿意。

我不是一个人,物以类聚,我身边的好姑娘们基本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问题。

因为总是不能第一时间捍卫自己的界限和需求,总会有人来侵犯自己的领地,爱发脾气的,尖酸刻薄的,爱贪小便宜的,自己烦恼,却没有用。

为什么,因为这年头贱人多吗?不是,刻薄地说,是我们自己招来了这样讨厌的人。因为我们不会掀桌,不会捍卫自己愿意或不愿意的需求,不会勇敢说不,害怕这害怕那,是我们自己允许这些贱人侵犯我们的领地,和他们没关系。

我见过那些界限清晰的人,让人非常舒服,周围也并不会围绕那么多贱人,我很羡慕他们,也在学习掀桌的技能,保护自己。

一开始我担心,会不会自己太自私了,这样做会不会不好,会超过某个界限了。后来意识到,对于拖累症患者而言,一开始根本不存在所谓过度。你的需求是十分,在你二十多年的生命里,你常常只敢捍卫那一两分,不够勇敢,自己都要被挤占的没位置了,还担心自己是不是要的太多。想太多,真的想太多,尽管要就是了,要学习的,是从只能捍卫一两分,到三四分、五六分,再到七八分、九十分,划清自己的界限。

没有界限的拖累症患者,你的地盘本来应该是多大?你又勇于捍卫多少?

最后,关于你要不要走进心理咨询室及其他

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何其幸运,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在大城市里获得专业帮助的途径也非常多,如果你有一定的财力,不要等到迫不得已再敲开咨询室的门吧,把它当成一件很平常的事,当做给自己的礼物。我找不到比它性价比更高,对提高生命质量如此有效的方式。

当然,如果没有很好地资源,也建议多读一些心理学的书,

还有就是,青春期不长,趁着大家都在人生中最二缺的年纪的时候,不怕有黑历史档案,在茫茫人流里留住几个臭味相投真心相待的狐朋狗友,愿意做彼此跌落谷底时的护网。感谢在我跌落时不离不弃的狐朋狗友。

最后一句,人生是自己的,在纷乱之外,是不是可以留一些时间给自己,弄明白关于自己的问题,就能弄明白“为什么我总是把不到妹”、“为什么我不知道爱什么感觉了”、“为什么我总是得不到我想要的”等等问题。

一切向外求索而不得的问题,答案都在自己身上。

别忙着指责别人,即使看起来好像都是别人责任的问题,这事发生在你身上,一定有导致这样的你的责任。

Findit。Acceptit。Thensolveit。

弄明白自己怎么回事,难度一点不亚于弄明白宇宙怎么回事,也比弄明白宇宙怎么回事,能让你受益得多得多。

人生是一场修行,真正的生活才是最大的道场,在咨询室之外。但如果有机会,为什么不走进咨询室,升级自己打怪的武器和技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