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新闻资讯  |  政策文件
关爱心灵  护航成长
心理健康辅导员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最新通知
最新通知

心理健康辅导员专业技能培训

(中级、高级)

推荐新闻
  
上海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现状、困境与展望
来源:网络 | 作者:心理健康辅导员 | 发布时间: 2021-08-11 | 137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上海是全国重视并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行者

部分学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开始尝试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老师,并以此作为学校特色之一。很多区、学校都支持教师学习并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几乎在上海的各中小学都能找到几个“持证者”,多的可达20人。

现状

目前上海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配置

为进一步规范并促进普教系统的心理健康工作,2013年上海市教委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示范校”的要求细则和评审。该要求的核心是: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心理教师、有独立的专用心理咨询室、全校至少有一个年级开设进课表的心理活动课,并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2014年开始,上海推出学校中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与考核。

目前上海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标配是:有人(一般1-2人)、有场地(每个学校情况不同,但至少会有一间可做咨询的小房间)、有课(这是心理老师与学生互动、建立关系、开展工作的主要平台)。

能否在标配的基础上做到提升,主要受学校本身的资源、校领导对心理健康工作的理解和重视度、心理教师个人业务能力、学校中层、班主任、学科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配合、学校的生源和家庭情况等影响。

困境

一、学校心理工作内容之困

心理教师是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承担者,他们并不是整日坐在咨询室内等待“接诊”的咨询师;他们还身兼教师身份,需要走进教室、站稳三尺讲台;他们也是学校所有心理相关工作(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理讲座、心理团体活动、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电台、心理社团、心理宣传报道)的设计者、推动者、执行者。

在心理教师的感觉中自己几乎是“超人”,但在很多主科老师的眼中无非是个偏安一隅的副科老师,不少学校的领导层对于心理健康工作的认识也是不足甚至有偏见的,很多学校管理者的专长是基础学科和教育教学,对心理健康工作的认知几乎“隔行如隔山”。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重要、复杂、需要全员配合、工作量巨大,但心理教师埋头苦干的工作,少有人理解和应援。

二、专职心理教师专业之困

过去,很多心理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转行;近年来,心理教师多为高校心理系科班出身,但他们依旧会遇到很多专业上的困扰。

1心理教师得学会备课、磨课、写教案、开心理学科公开课、开班会课,而这些工作内容更接近教育学专业、德育的内容,一开始容易让心理专业人员感到陌生和适应困难。

2目前国内的大学心理系主要分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涉及的心理咨询课程、训练、督导、实践少之又少。

科班出身的心理教师承担着整个学校的咨询工作,但常常发生:不会做咨询、在大学期间也没做过咨询实习、不知道如何写咨询记录、不知道如何写案例报告、不知道什么情况需要转介、没有督导、对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缺乏基本的认识、在真实的危机情况下手忙脚乱却四下无援、缺乏咨询伦理和法律常识、缺乏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培训、指导等尴尬现象。虽然,很多学校都有考取国二咨询师或者学校中级心理咨询师的学科老师,但因为没有进一步的实践、实习、督导,很多人考完也只是将证书束之高阁,几乎无法胜任真刀真枪的学校咨询的工作。

3对于有过很多实践、参加过很多长程的心理咨询技术培训、且有个人学习或成长体验的心理老师来说,在心理咨询领域中的困难依旧重重。

困难一:学生咨询的问题

学生有些只是普通的学习困难、人际纠纷、情绪困扰,但也有不少成瘾、自伤、行为模式、人格发展类问题,甚至家庭问题、危机问题、精神类问题,这些状况的应对需要心理教师有大量的知识、经验积累,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

困难二:需要掌握大量应对的技术和策略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质,应对的技术和策略是不同的,心理教师可能需要掌握:CBT、DBT、经典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客体关系、主体间、人格障碍和精神类问题的初步识别、沙盘游戏、表达性艺术疗法、与父母工作的家庭治疗、咨询伦理与相关法律常识、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等。

困难三:学生年龄、认知水平跨度大

就来访者的年龄来看,高中生的咨询风格比较接近成人,小学低年级的咨询则需要补充大量幼儿身心发展知识、游戏技术、家庭动力视角和技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更偏向于儿童、青少年的咨询方式,几乎每个年龄段就是一门独立专业。

心理咨询有限性之困

一些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个案量并不大。很多学生、家长缺乏主动求助的意识,或因为各种私人原因而回避孩子的问题,等决定去找学校的心理老师时,很多已经超出一般咨询范围了。

比如:有些家长会带着被精神科确诊为抑郁、焦虑的孩子前来,因为不想让孩子服药来找心理老师处理;这样的情况也可能是:自闭症、多动症、抽动秽语症、严重的自伤、反社会行为、极端的家庭缺失,人们不愿意将孩子送去精神科、特教机构、青少年保护机构,寄希望于心理咨询,但这些又是超出心理咨询和心理教师现实能力范围的。

另外,心理教师在咨询中很难保持完全的立场中立。老师和咨询师的双重身份,也常常扰动着学生与心理教师之间的咨访关系。

展望

对上海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未来的展望

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需要被更多人认识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工作需要让社会大众、家长、学校领导、学校老师都有所认识、有所支持、有所参与。其中,专业性、隐私性最强的心理咨询的部分,也需要让社会大众、家长、学校领导、学校老师、学生都认识到:什么情况需要找学校心理咨询、什么情况已经超出咨询范围、学校咨询室在哪里、怎么找心理老师预约、其他的求助渠道有哪些等等。

心理课需要被更高效地应用和指导

中小学的心理工作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应该以发展性、全员性的心理辅导为主。上课、团辅、讲座是心理教师与学生直接互动、了解需求、建立信任的重要管道。尤其,进班级、进教室、进课表的心理必修课、选修课是师生面对面工作的关键。此外,需要进一步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设计和进阶培训、经验交流等来指导心理教师们更好地处理“如何通过心理课堂了解、回应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课要如何设计?心理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有什么技术和标准吗?”等问题。

心理教师需要持续的咨询类培训与督导

心理教师目前心理咨询方面的学习、实践、督导,总体比较匮乏。尤其是能帮助心理老师应对在学校中发生的实际的咨询难题的长程督导、咨询技能培训、咨询案例示范、危机干预指导、转介资源共享等等。此外,心理老师还需要被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被允许将主要时间投入到心理课、心理咨询(这些是直接与学生互动的工作)和专业学习、督导中。

医教结合可能是应对特殊学生的最佳模式

“医教结合”在很多地区开始试点,这很可能是未来应对特殊心理状况学生的最佳模式。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指导,各区级精神卫生中心带动各区、各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并深度合作,提供相关培训、案例报告和督导、转介资源等;同时学校也能反馈医院学生的在校表现、性格特质,做辅助的心理咨询和家庭干预。